新冠病毒real-time PCR、S抗體、N抗體的臨床檢驗及代表意義

  1. SARS-CoV-2是包膜單鏈RNA病毒,為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所有冠狀病毒共享相似16種非結構蛋白和4種結構蛋白:突刺蛋白(Spike protein, S),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 E),醣膜蛋白(Membrane glycoprotein ,M)和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
  2. SARS-CoV-2主要通過呼吸道進行人對人傳播,也可能間接通過受污染的物品表面傳播。病毒通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進入宿主細胞。COVID-19的潛伏期被認為是接觸後2-14天,大多數情況下接觸後4-5天大約會出現症狀,或類似流感的症狀。在症狀出現後的5天內可以觀察到IgM,5-7天IgG。
  3. 確診COVID-19需透過”RT-PCR”(圖二),其特異性高但結果取決於病毒量,藉由鼻咽或口咽檢體採集,進行病毒核酸放大檢測,可更敏感檢測出核酸基因片段(常見檢測片段為Orf1ab非結RNA聚合酶(RdRp)及結構蛋白的E及N),當病毒量越大CT值越小;一般通常可檢測靈敏度可達CT值35以上。
  4. SARS-CoV-2 anti-spike IgG【突刺蛋白】檢驗為Positive(陽性):代表檢測到COVID-19抗體,可能原因為過去曾經感染接種疫苗或偽陽性等,但檢測到抗體不一定代表是否具有免疫力(或保護力)能夠免除感染風險,亦無法得知本身是否具傳播風險。
  5. SARS-CoV-2 anti-spike IgG【突刺蛋白】檢驗為Negative(陰性):代表未檢測到抗體,可能為未曾感染或未曾接種疫苗;亦可能為感染或接受疫苗接種初期,此時尚無法檢測到抗體,故有偽陰性的可能性。
  6. SARS-CoV-2 anti-nucleocapsid IgG核衣殼蛋白】陽性反應可能原因:感染過SARS-CoV-2 新冠肺炎病毒(註)。
  7. SARS-CoV-2 anti-nucleocapsid IgG核衣殼蛋白】陰性反應可能原因:沒有感染過SARS-CoV-2新冠肺炎病毒(註)、太低濃度的SARS-CoV-2 IgG抗體(例如空窗期或是血清陽轉期)。
  8. SARS-CoV-2 anti-spike IgG抗體之產生會依個人免疫力而異,因此抗體檢測結果不建議作為是否有SARS-CoV-2的感染診斷或疫苗接種是否具有免疫力(或保護力)之依據。因此,民眾進行自費抗體檢驗前後,建議由醫療專業人員詳細說明其檢測方式及結果代表之意義,以利抗體報告正確解讀。
  9. 請詳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醫事機構自費 COVID-19 抗體檢驗指引“。

註:SARS-CoV-2疫苗是使用【突刺蛋白】(Spike protein, S)的受器結合區域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次蛋白作為刺激抗體產生的

抗原,因此施打疫苗後只會產生SARS-CoV-2 anti-spike IgG【突刺蛋白】抗體,體內不會產生anti-nucleocapsid IgG【核衣殼蛋白】

          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