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新知|從 LDL 到 sdLDL: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新視角

在臨床實務上,「壞膽固醇」LDL 幾乎與心血管疾病劃上等號。大量研究已證實:血液中 LDL-C 濃度 越高,罹患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中風 的風險就越大。因此,國際治療指引至今仍將 LDL-C 視為血脂管理與治療的核心指標。

然而,近年研究發現,並非所有 LDL的致病性都相同。有些患者雖然 LDL 數值正常,卻因LDL「品質不佳」而潛藏更高風險。其中,小而密 LDL(small dense LDL, sdLDL) 被認為比一般 LDL 更具動脈粥樣硬化性。這解釋了為什麼部分人在 LDL 正常的情況下,仍然屬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

因此,sdLDL 的檢測 已逐漸成為臨床評估心血管風險的新焦點。

🔹 LDL 在人體的角色:膽固醇的搬運工

血脂代謝的起點來自肝臟分泌的 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其主要任務是運送三酸甘油酯(TG)。當 VLDL 在血液中逐步被 脂蛋白脂肪酶(LPL) 分解時,會依序轉換為:

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 → IDL(中密度脂蛋白) → LDL(低密度脂蛋白) → sdLDL(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 膽固醇並非人體不需要的物質,它是細胞膜的結構成分,也是荷爾蒙合成與修補受損組織的重要原料。正常情況下,LDL(低密度脂蛋白) 負責將膽固醇運輸至全身需要的細胞,並與細胞表面的 LDL 受體 結合,維持細胞內膽固醇的平衡。

然而,若 LDL 過量,就可能沉積於血管壁,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是當 LDL 顆粒轉變為 sdLDL(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時,更容易穿透血管內皮、被氧化,進而加速斑塊形成,是臨床上更精確的心血管危險因子。

 

🔹 sdLDL 隱藏的健康風險

在血脂研究中,LDL是由大小體積組成,其中小而密的 LDL(small dense LDL, sdLDL) 被認為是比一般 LDL 更具危險性的顆粒。與傳統 LDL 相比,sdLDL 具有三大特徵:首先,體積更小,能輕易穿透血管內皮進入動脈壁;其次,密度較高,不易被 LDL 受體清除,因半衰期長,而在血液中停留時間更長,一般LDL僅在血液中滯留2天,sdLDL可長達5天;最後,它更容易發生氧化,被巨噬細胞吞噬後,進一步誘發血管發炎與斑塊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正因為具備這些特性,sdLDL 被視為臨床上「超壞」的 LDL ,與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關聯,也解釋部分患者在 LDL 數值正常下,卻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 簡言之:LDL-C 是方向盤,sdLDL 是放大鏡 ——臨床上,對於 LDL-C 正常卻有高風險因子 的患者,應考慮 sdLDL 檢測,以便更精準地預防心血管疾病。

🔍 為何僅測 LDL-C 仍不足以全面評估心血管風險?

傳統的 LDL-C 檢測,只是測量 LDL 顆粒中所含的「膽固醇總量」,卻忽略了 LDL 顆粒本身的型態與特性。有些人 LDL-C 不高,但卻帶有比例偏高的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這種顆粒更小、更密集、不易被清除,且容易氧化,因而更具動脈粥樣硬化危險性。這種情況在 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肥胖族群 特別常見,也解釋了為何部分患者在 LDL-C 正常時仍發生心肌梗塞。

就好比僅看「貨物總量」卻忽略「貨車型態」:貨不多,但若都是危險貨車,風險依然驚人。因此,LDL-C 仍是治療核心指標,但若想避免低估風險,對於高危險族群應同時檢測 sdLDL,才能揭露隱藏的威脅,提供更精準的臨床預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