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腫瘤?
腫瘤(Tumor, Neoplasm)是一群異常增生、多餘的細胞,可能在任何器官或部位發生;腫瘤的生長和分裂速度比一般細胞快得多,且會不斷增生,最後影響到人體功能。根據字義解釋,「腫」是指皮膚等組織的隆起、而「瘤」是指身體組織或器官因細胞過度增生而產生的贅生物。
良性與惡性腫瘤
腫瘤可分為良性(Benign)或是惡性(Malignant)腫瘤,主要以其生長方式和性質區分,而非以致命性來作分類。
- 良性腫瘤:較常見的良性腫瘤像是皮膚疣,容易切除且不容易復發。良性腫瘤的增生有侷限性,雖然可能持續變大,但不會入侵到鄰近組織。值得注意的是,良性腫瘤若發生在某些部位且不斷增生擴大,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器官的功能受影響(例如:腸阻塞或子宮肌瘤),一旦長在腦部或心臟等難以切除的部位,也可能有高致命風險。
- 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Cancer)。除了不斷增生的性質,惡性腫瘤還會入侵周邊組織,並會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持續擴散,稱為癌症轉移(Metastasis)。
腫瘤成因與細胞增殖
人體擁有數十兆細胞,每天有將近上兆個細胞衰老或死亡。由於細胞會不斷分裂和成長,以替換老化或凋亡的細胞,因此組成人體所有組織和器官的細胞總數基本上保持不變,這個過程稱為細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當這個過程出現錯誤,導致細胞在不該分裂時分裂、在細胞衰老凋亡時無法替換,這些不斷增生的細胞就成了腫瘤。
- 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又稱原癌基因,是人體細胞內之正常基因,平時負責促進細胞生長及分裂。在接受放射性物質、化學物質及病毒等致癌因子作用下,原癌基因就有可能突變成為致癌基因,並大幅加速細胞的生長及分裂形成腫瘤,進而導致癌症。
- 致癌基因(Oncogene):由原癌基因轉化而成。致癌基因被活化後,會破壞正常的細胞生命週期,導致細胞無法進入正常「細胞凋亡」的程序,反而無限制地增長生殖,這些細胞最後將形成腫瘤,嚴重可發展成惡性腫瘤細胞,也就是癌細胞。
-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正常情況下,抑癌基因會抑制細胞分裂、修復受損 DNA,抑制癌症產生。然而,在抑癌基因發生突變,或失去功能的情況下,細胞的生長將會不受控制,造成腫瘤生長,最後導致癌症發生。
腫瘤的危險因子與自我檢查
腫瘤和癌症關係密不可分,無論是良性或惡性腫瘤,下列常見的致癌因素也是容易導致腫瘤生成的潛在原因:
- 基因
- 病毒
- 飲食
- 肥胖症
- 抽菸
- 飲酒過量
- 過度照射紫外線
- 曝露於輻射環境
- 曝露於環境汙染物(例如:苯)
1. 淋巴結節
淋巴結主要位於兩側頸部,鎖骨上窩、腋窩及鼠蹊部或腹股溝,在以上部位發現的腫塊通常就是發生於淋巴結。多數淋巴結腫大為良性發炎,但也有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如淋巴瘤或是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合併淋巴結轉移。
若隆起的淋巴結有紅腫或壓痛之現象,大部分是良性的發炎。另外可依腫大的速度或大小來判斷,一般來說,小於一公分的淋巴結較無臨床重要性,但淋巴結若在短時間內不斷變大,或出現硬化現象,就有可能是惡性淋巴腫大。
2. 皮下組織的腫塊
3. 乳房的腫塊
任何長在乳房的腫塊應該立即就醫,因為早期的乳癌治癒的可能性極高。通常觸診很難百分之百確定為乳癌,醫師會再安排其他檢查如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或細針穿刺、切片,作進一步診斷。
腫瘤的診斷與治療
不同的腫瘤會搭配不同的檢查方式,包括血液、尿液或切片檢查等,最後交由病理科醫師判定腫瘤為良性或惡性,以下是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
- X光
- 超音波
- 正子斷層掃描(PET)
-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 磁振造影(MRI,或稱核磁共振)
- 乳房攝影術(Mammography)
不危害健康的良性腫瘤,無須進一步治療,但醫師通常會建議持續追蹤腫瘤生長狀況。如果腫瘤生長部位威脅到健康或生命安全,則有以下治療方式。
- 手術切除:切除後的良性腫瘤不容易復發,也很少變成惡性腫瘤,但是仍須術後追蹤。
- 化療等癌症治療:少數腫瘤長在不容易切除的部位,就需要化療或放療等癌症治療方式,如:腦部或心臟等特殊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