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免疫力~為自己的健康超前部署!

免疫力是整個身體的保護機制,要是免疫力失調,可能會出現過敏、反覆感冒、口角炎、慢性發炎、肌肉無力、皮膚炎等情況,全身上下都亮紅燈!

如何察覺免疫力出問題?

免疫力失衡Top1:腸胃不適

在本次調查中,國民免疫力疾病的冠軍為「腸胃失調(37%)」,民眾經常會出現拉肚子、便祕、胃脹氣等腸胃症狀,就是免疫力低下造成的身體不適,在此範疇之下,全台有將近8成的人曾經有過腸胃道問題,而此問題不可輕忽,因為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被視為第二大腦,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上,一旦腸道內好菌壞菌失去平衡,就會造成免疫功能出問題,進而引發一連串的身體疾病。

免疫力失衡Top2:過敏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

免疫力症狀排名第2的就是「過敏(36%)」,會觸發過敏,源頭就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根據統計,台灣每3人就有1位有過敏問題,經常會覺得眼睛癢、流鼻水、咳嗽、打噴嚏等,改善過敏必須要由內而外,像是遠離過敏源,加強自身的腸道好菌,維持健康飲食,避免吃加工食物,排除壓力並維持運動好習慣等都是好方法。

免疫力失衡Top34:慢性疲勞、皮膚炎

而永遠睡不飽的「慢性疲勞症候群(35%)」排在第3位,其實有8成的網友都知道睡眠品質不佳和不良生活作息會影響免疫力,但還是經常讓自己睡不到6小時,自然總會覺得永遠睡不飽。至於第4名「皮膚炎(26%)」,容易因為季節、壓力、過敏源而造成,拼命抓只會讓病灶更嚴重。

免疫力失衡Top5:感冒 「壓力」和免疫力息息相關

第5名為常見的「感冒(22%)」,有超過2成接受調查的網友每年至少感冒3次以上,透過問卷進一步的了解,有7成4的網友覺得情緒壓力會讓免疫力出狀況,因此容易感冒。確實,免疫力失衡跟「壓力」有很直接的關係,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劉津秀醫師補充壓力和感冒的關聯性:「有研究顯示,壓力指數愈大就愈容易感冒,在動物實驗上也能看到,在壓力期時,白血球和淋巴球都會明顯下降,免疫力低下,身體就很容易生病。」

除了前5名之外,調查結果顯示,免疫力失調的症狀第6~10名排名依序為,經常性頭痛(19%)、慢性病史(14%)、蕁麻疹(12%)、泌尿系統發炎(10%)、口角炎(10%)。再次提醒,不要一昧追求提高免疫力,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只要達到平衡對身體才是最好的。

❐ 免疫力下降看哪科?什麼時候該就醫?

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時,會有層層關卡抵禦進入體內的病原體;但當免疫系統調控出現問題、開始攻擊自己的身體,就會產生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燥症等,都是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的特徵不明顯,平時不容易察覺,患者就算發現異常,也經常不知道該看哪一科求助。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皮疹、關節腫脹疼痛、腸胃功能不佳等免疫系統失調症狀,可以先至各大醫院的「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再由醫師診斷是否轉往其他科接受治療。

免疫系統檢查項目有哪些?

免疫系統是由身體各個器官組成,因此若想檢查免疫系統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透過多種方式進行檢測,以下列出免疫系統檢查常見項目:

  • 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是維持免疫系統運作的重要細胞,要是白血球數目過多,可能代表體內有病原體入侵;反之則可能意味著免疫功能不足。
  • 尿液檢驗:腎臟在人體內扮演著排毒的角色,是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臟器。藉由尿液檢查,可以了解腎臟功能是否健全。
  • 發炎指數: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倘若出現紅熱腫痛的症狀,發炎指數就會呈現較高的數值。但發炎指數檢測只能作為判斷是否發炎的依據,以及了解發炎的情形,若要詳細判斷發炎位置,仍須經由醫師問診確認。
  • 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常出現在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患者身上,約七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身上也會呈現類風濕因子陽性。值得注意的是,陰性並不等於沒有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呈現陽性也不一定代表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就是說類風濕因子檢測結果僅能作為參考,詳細病情仍要交由醫師診斷。
  • 補體:補體是血液中與抗體一同對抗病原體的重要蛋白質,但紅斑性狼瘡等患者,補體會出現不正常的消耗,檢測結果的補體數量會呈現下降情形。
  • 抗核抗體(ANA):免疫系統異常時,容易出現攻擊細胞核的不正常抗體「抗核抗體」。不過抗核抗體陽性不一定就是患上自體免疫疾病或需要治療,進一步的臨床意義還是要由醫師判斷。

受檢對象

①長期有急/慢性過敏症狀者

②免疫功能異常者

③直系親屬有自體免疫疾病者

………………………………………………………………………………………….

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過度活化免疫細胞所導致的疾病,相關檢驗本所圴可提供檢查,民眾若有相關困擾可前來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