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健康檢查,抽血報告出爐,但是一大堆專有名詞,有看卻沒有懂,腎臟與肝臟該看什麼指標?數字又要多少才算健康呢?教你看懂健檢報告上的數字秘密,並且透過這些數值,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以避免疾病發生,提早控制出病情!
定期健康檢查的目的
一、建立個人健康檔案
接受健康檢查可以建立自己的健康檔案,了解自己生理狀況的變化,有助於早期預防,發現潛伏於體內的疾病。
二、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多數的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可藉由檢查及早發現異狀,使疾病在初期,就能及時獲得矯正治療,以防止更惡化。
三、生活習慣的檢視與改善
健康檢查結果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異常值出現,我們可以根據異常結果,加強自我身體機能,並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以避免疾病因子的產生。
一般檢查
一、身高與體重
理想體重的計算方式以身體質量指數其計算公式
身體質量指數(BMI):實際體重/身高(公尺)X2
- 體重過輕 BMI<18.5
- 正常範圍 18.5<=BMI<=24
- 過重 24<=BMI<=27
- 輕度肥胖 27<=BMI<=30
- 中度肥胖 30<=BMI<=35
- 重度肥胖 BMI>35
二、腰臀比
BMI指數、腰臀比等數值愈大,罹患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痛風)等機率也愈大。
理想範圍 | 肥胖範圍 | |
男 | <=0.92 | >0.92 |
女 | <=0.88 | >0.88 |
三、血壓
血壓偏高者,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易造成動脈壁損傷,且動脈管壁易失去彈性,導致脂肪易沉積於血管壁,其結果易造成血栓。
十八歲以上成人高血壓定義及建議
(參考資料:國際聯合委員會製定之「高血壓偵測、評估與治療指引)
分類 | 收縮壓 | 舒張壓 |
正常 | <120 | <80 |
高血壓 前期 |
120-139 | 80-89 |
高血壓 第一期 |
140-159 | 90-99 |
高血壓 第二期 |
>=160 | >=100 |
尿液檢查
正常尿液大部分是水,此外還含有尿素、尿酸、氨等身體代謝物,正常的尿液顏色是淡黃色。如果尿道傷口變大且有感染,會導致血尿,尿液就會成為鐵鏽色。
一、尿糖:正常值 陰性
若是陽性,一定要進一步抽血檢查,看是否有腎臟疾病或糖尿病。
二、尿蛋白:正常值 < 20.0 mg/dL
若是陽性,表示尿蛋白過多,可能是腎小球病變、高血壓或是泌尿道感染等問題。
三、苯酮體:正常值 陰性
苯酮體是脂肪代謝的中間產物,高脂肪飲食、糖尿病會造成陽性反應。
四、酸鹼值:正常值 5.0 ~ 8.0
苯酮體是脂肪代謝的中間產物,高脂肪飲食、糖尿病會造成陽性反應。
五、尿液紅血球:正常值 0-5/HPF
當泌尿系統出血或有腫瘤時,尿中易出現大量RBC。
六、尿液白血球:正常值 0-5/HPF
檢測是否有泌尿系統的感染。
血液檢查
一、白血球(WBC):正常值 4000~11000/ul
白血球負責抵抗外侮,保護人體。當白血球過少時,很可能是遭到嚴重細菌、病毒等感染(如感冒),也可能是藥物副作用;當白血球過多時,可能是局部性或全身性的急性感染、組織壞死,或是在使用類固醇等。
二、紅血球(RBC):正常值男性:4.2-6.2 x106 /ul ; 女性:3.7-5.5×106 /ul
紅血球負責攜帶氧氣到全身各處。紅血球數值較少時,貧血的可能性最大;當紅血球數值增加時,可能是阻塞性肺氣腫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變化。
三、血紅素(Hb):正常值男性:12.3-18.3 g/dl ; 女性:11.3-16 g/dl
血紅素是貧血的檢測指標,當血紅素升高時,可能是環境氧氣濃度偏低、心肺疾病等導致身體代償所致;若偏低,則表示貧血,需進一步檢查。
四、血小板(PLT):正常值 120~400 x103 /ul
血小板主要負責凝血功能,當身體受傷時,血小板負責初步止血。當血小板偏低時,可能是自發性的血小板減少紫斑病、血液病、感染、紅斑性狼瘡、游離輻射和藥物過敏等所造成;如果血小板偏高,很可能是慢性發炎、膠原病等所致。
新陳代謝檢查
- 血糖(Glucose) 評估血糖狀況利用飯前及飯後血糖值可用以評估糖尿病,升高於糖尿病,下降於降血糖藥物過量及飢餓過度。
空腹血糖(Glu AC):正常值 70-100 mg/dL
空腹8-12小時的血糖
*過高:表示血糖狀況不理想
*過低:可能藥物劑量過多或是飲食攝取量不足
飯後血糖(Glu PC) :正常值<140 mg/dL
飯後2小時測的血糖
*過高:可能飲食攝取過量,或是藥物劑量不足
*過低:飲食攝取量與藥物沒有配合好
雖然糖尿病稱為“糖尿”,但要在尿中出現糖分,一般血液中的葡萄糖超過腎臟的可回收的閾值(Threshold)大約180mg/dL,因此若拖到驗尿發現尿中出現糖分,或發現自己再是外解尿液旁有螞蟻圍著嗜食,表示糖尿病已經很嚴重了。
二、糖化血色素(HbA1c):正常值 4-6 %
當葡萄糖分子和紅血球結合後就會形成「糖化血色素」,一旦葡萄糖和血色素結合就不容易脫落,直到紅血球細胞衰亡。一般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為120天,因此檢測血液中糖化血色素的濃度,可以反映檢測前2-3個的血糖化趨勢糖化血色素愈高,愈可能出現糖尿病併發症,例如:大小血管的神經病變、功能受損、眼睛病變等。建議糖友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下,愈低就愈可以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建議目標: <7 %(不個的標準會有差異,需個別化考量)
*糖尿病前期 : 5.7-6.5%
*糖尿病 : 6.5%以上
*過高 : 表示血糖控制還是不理想,請再加油喔!
三、尿酸(Uric acid):正常值2.5 ~ 7.0 mg/dL
尿酸主要是細胞DNA、RNA,以及食物中的細胞核被消化分解,在肝臟被分解為尿酸,一部分由腎臟排泄,一部分留在血液,當血液含過高過飽和的尿酸,會再結晶為尿酸結晶,沉積在軟組織與關節中,造成痛風。腎臟功能異常,會造成血中尿酸增加。長期尿酸過高,會對腎臟造成直接傷害,排泄量大,也會形成腎結石。
尿酸上升於痛風症及腎病變,但高嘌磷飲食和水楊酸藥物亦會引起高尿酸症。
肝功能檢查
一、麩草酸轉胺酵素(SGOT/AST):正常值 0~40 U/L
二、麩丙酮酸轉胺酵素(SGPT/ALT):正常值 0~40 U/L
GOT(AST),GPT(ALT)一般人稱之為之肝功能指數項目,但正確來說,應該稱為「肝發炎指數」。這是血液中的兩種轉氨酶,通常是一起檢驗GOT主要存在肝心肌、肌肉,連紅血球也有; GPT主要存在於肝細胞内。當這些細胞因為種種原因而壞死破壞之後,細胞內的GOT、GPT就會釋出到血液中,所以肝炎心肌梗塞·肌肉發炎或溶血時,GOT值都可能上升,抽血檢驗這些的上升程度,可以推測細胞破壞的程度,同樣的GPT值上升,大概就可以說是肝發炎所導致對肝臟而言,肝細胞受到藥物、酒精、病毒、缺氧等傷害而破壞時,即可經由抽血檢驗,看此數值上升程度而了解其破壞狀況。
GOT(AST)上升於肝細胞壞死或損傷、膽固醇性或阻塞性黄膽、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炎(AST>ALT)、病毒性及慢性肝炎(通常ALT>AST少數是AST>ALT此預後極差)、肝細胞變形、肝癌、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心或骨骼肌外傷壞死、急性心肌梗塞(AST>ALT)心衰竭、嚴重灼傷、中風、甲狀腺機能低下、乳酸中毒、惡性發燒、風濕、傷寒等等。
腎功能檢查
- 血中尿素氮(BUN):正常值 8~20 mg/dL
尿素氮是蛋白質的代謝產物,經由尿液排出於體外是評估腎功能的主要項目之一。血中尿素氮升高於腎絲球大量喪失功能腎病變、腎衰竭 ; 血中BUN濃度太高,稱為尿毒症,會對身體產生毒性,危害器官。其他非腎性因素,BUN也會升高,諸如經腎的血液循環不足、尿路排尿不順蛋白質過多、嘔吐、腹瀉、脫水等等。降於嚴重肝病,無法將蛋白代謝為尿素、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等等。
尿素氮代表腎藏中腎絲球過濾的速率,由於醫界目前還無法實際測量腎絲球在體內運作的情形,因此只能以測量尿素中所含的氮,推算腎的過濾功能,但因為許多非腎因素會影響BUN上升,如上述若要藉由BUN判讀腎臟功能,須搭配其他檢驗項目此外,由於腎臟疾病通常是在比較嚴重時,血中的尿素氮才會明顯升高,因此這項檢驗一般無法用於早期發現腎臟病。
二、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正常值 0.5~1.3 mg/dL
肌酸酐和尿素氮一樣,也是腎臟疾病較常做的檢驗。由於肌酸經腎球過濾後,不會在腎小管回收,所以可用來作為腎絲球過濾的速度,初步了解腎臟的功能肌酸酐主要是肌肉代謝所產生的,因此檢驗結果常受體重、身高、性別、年齡、收集時間(下午比較高)的影響。
由於檢驗肌酸酐無法早期發現腎病變,這項檢驗通常需要和小便常規檢查等腎功能指標配合。如果肌酸酐的數值偏高,最好進一步做肌酸廓清試驗,主要目的在了解腎臟的排泄功能評估慢性腎臟病變,NKDEP建議能計算eGFR供醫師評估病變進程(分1-5期)。
肌酸酐檢驗值過高時,身體可能出現:急性或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腎臟發炎、慢性腎臟發炎腎盂腎發炎、攝護腺肥大、腎結石、身體脫水、尿毒症等等。
肌酸酐檢驗值過低時,身體可能出現:肌肉損傷、肌肉萎縮、體重減輕、懷有身孕、尿崩症(體內水份的代謝不正常,所以尿量很大)等等。
血脂肪檢查
一、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正常值 <200mg/dL
又可分為「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膽固醇是組成人體荷爾蒙、細胞膜的重要原料,當血清中膽固醇含量過多,易引起糖尿病、動脈硬化症、高血壓;含量太低,則有貧血、肝硬化、營養不良之情況。
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o):正常值 <130mg/dL
LDL 是人體重要的脂蛋白,可送膽固醇到全身供細胞利用但是血中LDL的濃度過高,就容易在血管壁造成堆積,與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巨噬細胞等作用,形成血管粥狀硬化,阻塞血管跟HDL一樣,早期傳統檢驗LDL和HDL是使用成本較高的電泳法之後發展出使用生化分析儀就可以定量檢驗的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在整個LDL 的分子结構中所佔的比例大都穩定在45%左右,因此可藉由LDL-C 來回推LDL的整體含量。LDL-C過高,被视為血管阻塞的危險因子。一般認為LDL-C超過130 mg/dL,或LDL-C/HDL-C的比值超過3.5,都是發生心血管疾病(冠心症、中風等)的高危險群。
高值: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腎病症候群、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病、糖尿病等。就是所謂壞的膽固醇,數值愈高,代表動脈硬化風險越高,愈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要盡速就醫,配合定期抽血追蹤、服藥、飲食及運動等方式來控制。
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o):正常值40-100 mg/dL
高密度膽固醇就是好的膽固醇,就像是身體的清道夫,可以除去血管內的壞膽固醇,數值愈高,愈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如果太低,表示心肌梗塞、腦血栓的機率增加,可以藉由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來提升高密度膽固醇的數值。HDL(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能是結合末梢血管的膽固醇回肝代謝。因此HDL可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在細胞組織中的堆積,讓多餘的膽固醇不會沈積於血管中,防止粥狀硬化阻塞血管,因此被視為好的膽固醇。但為什麼臨床上的常規檢驗是HDL-Cho而非HDL乃因為早期要HDL、LDL等等,都需要使用高成本的電泳法,因此開發了生化儀器就可以定量的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由於HDL分子所含的膽固醇非常穩定約在20%,三酸甘油脂的含量基少,其餘大多為蛋白質及磷脂質。
因此可由HDL中的膽固醇的含量(HDL-C)回推HDL的含量通常 HDL-C小35 mg/dL,或「總膽固醇/HDL-C」的比值大5.0,都代表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動脈粥狀硬化與冠心病。
四、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TG) :正常值 <150 mg/dL
三酸甘油脂為血脂肪檢驗項目之一,以其他血脂肪檢查作為評估脂代謝異常;心臟血管疾病。除了天生基因的代謝性問題和使用相關藥物,三酸甘油脂上升於攝取碳水化合物過量、過重或肥胖、運動量不足、酗酒抽、糖尿病沒控制好、甲狀腺功能低下、腎臟病等等須注意長期太高,誘發急性臟炎的風險增加三酸甘油脂下降於肝硬化、營養不良、脂蛋白缺乏、甲狀腺亢進等等。三酸甘油脂在血中是負責送脂肪,之前被認為並不影響心臟血管疾病,但最新的研究發現,三酸甘油脂過高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TG落在150-199 mg/dl,就算偏高,需要考慮控制體重和多運動;數值若往上攀升,還需要考慮藥物介入,積極控制三酸甘油脂的血中濃度。